生活家

导航菜单



当前位置: 首页  /  星座  /  正文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人生结局为何不同?

阅读:34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人生结局为何不同?

当年狄仁杰的一个举动,让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叫“李光弼”的孩子,那时候没人会预料到这个孩子竟然成了再造大唐的第一功臣。

李光弼的老爸叫李楷洛,外公叫李楷固。哥俩咋成了翁婿俩?误会了,史书虽然没交代李楷固与李楷洛的关系,但肯定不是哥俩。

二人虽不是哥俩,但应该同属于柳城李氏。按古代“同宗不婚”的铁律,他们两家通婚的行为就叫“乱伦”,不过我们也没必要细究,因为他们是契丹人,都冒姓了李,其契丹族源关系已经不可考了。

武则天在位时期,李楷固参与了李尽忠的谋反,后举兵投降。女皇愤怒于李楷固多次重创唐军,于是下令将他处死。亏得狄仁杰慧眼识才,他竭力劝说武则天留下李楷固的性命,并让他戴罪立功。

李楷固没有辜负狄仁杰的期望,在征讨契丹的战争中立下大功,由此获封燕国公。后来李楷固将女儿嫁给同为契丹人的李楷洛,这才有了李光弼的诞生。

年轻时候的李光弼就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与严肃,他擅骑射,好读书,长于谋略,由此他得到了名将王忠嗣的赏识。

王忠嗣是唐玄宗的干儿子,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边将,一人独掌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他曾经断言:“李光弼必然会坐到我的位置上。”

与王忠嗣同时期的另一位大佬安思顺也对李光弼青眼相加,他奏请唐玄宗提拔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并准备将女儿嫁给他。没想到李光弼居然嫌弃安家姑娘,他托病辞官以躲避安思顺。

安思顺在唐玄宗一朝举足轻重,当时的名将很多人都出自他的门下,李光弼为何如此不识抬举?难道他嫌弃安思顺是粟特人?我觉得关键问题不在安思顺的出身。

问题很可能出在安禄山身上。安思顺的叔叔安延偃是安禄山的养父,也就是说,从法理上讲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堂兄弟。

那时候满天下的人都坚信安禄山一定会造反,除了唐玄宗。安禄山一旦举兵,安思顺很可能遭受牵连,这大概是李光弼对安思顺敬而远之的原因。

果然第二年安禄山就反了。安思顺虽然很清白,却被哥舒翰诬陷勾结安禄山,因此被唐玄宗冤杀。好悬呐,如果李光弼做了安家女婿,哪有后来的“中兴第一功臣”?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光弼受到新任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征召,他不由得心里暗暗叫苦。可人家有朝廷的使节,他也不能抗命,只好硬着头皮去了。

原来,李光弼与郭子仪当年同在安思顺手下效力,但相互看不起,谁也不鸟谁,甚至同坐一张桌子常常互用眼神“活剐”对方。

李光弼一见到郭子仪立刻服软:“我是死是活全都交给你了,只求您高抬贵手放过我的家人!”

郭子仪流着泪拉住李光弼的手:“国家逢此大难还谈什么个人恩怨?希望你我摒弃前嫌携手共赴国难。”

从那一刻起,李光弼踏上了拯救大唐的路途。要论名气郭子仪远盛于李光弼,可要论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战功,无人能比得过李光弼,所以他被称为“中兴第一功臣”。那么,李光弼到底有什么战功呢?

安史之乱爆发初期,李光弼与郭子仪联手兵出井陉,迅速收复了常山郡、赵郡等地,又在嘉山之战中消灭史思明数万人马,给士气如虹的叛军重重一击。

原本被迫投降的河北十郡豪强纷纷选择反正,他们杀了伪燕官吏,与李光弼一起痛击叛军。

河北大片土地的光复,隔绝了前线叛军与大本营范阳之间的联络通道,李光弼决定直捣黄龙,一举端掉安禄山的范阳老巢,将他打成流浪狗。

假如这个计划成功的话,安史之乱半年就被扑灭,历史就被改写了。可惜的是,李光弼这台掘进机的效率再快,也没能快过唐玄宗昏庸的速度。老皇帝连续冤杀大将,给叛军送上贴心的助攻,导致潼关失守长安沦陷。

李光弼的军事行动因此被迫改变。

随着长安的沦陷,叛军势如破竹,大唐岌岌可危。好在唐肃宗在灵武登基,平叛力量才算有了个主心骨。于是叛军调转枪口,对准了灵武的“流亡政府”。

要想拿下灵武,就必须攻克李光弼镇守的太原。于是叛军十万大军滚滚而来,而李光弼仓促上任,只有5000人马,且太原城破败不堪,根本守不住。

李光弼审时度势,干脆放弃了修缮城墙,他一反常态,采取了以攻代守的机动策略。在太原城头唐军以抛石机顽强死守,同时李光弼令人挖了数条地道直通敌方大营。

常常战斗正酣时,叛军后方突然冲出一股人马。或者正在休息时,不知道哪里蹦出来大股唐军,对叛军一顿砍瓜切菜。

就这样,李光弼凭绝对的劣势兵力打得叛军疲于奔命,孱弱的太原城居然挺立了一年不倒。第二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干掉,叛军出现内讧。李光弼利用叛军军心动摇的时机,突然以敢死队发动反攻,一举斩首七万,取得了太原之战的完胜。

乾元二年,由于唐肃宗不当的人事安排,唐军在河北出现内讧,结果全军溃败,葬送了平定叛乱的大好时机,背锅侠郭子仪因此被解除了兵权。

随着汴滑节度使许叔冀的背叛,河南局面再度风雨飘摇。

李光弼思虑再三做出了一个大胆举动,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弃守洛阳,将有限的兵力收缩于河阳城。

河阳之战是智慧与血性的大比拼,李光弼上演了用母马“勾引”叛军千匹良马的好戏,又在北城之战中以铁血精神打赢了一场荡气回肠的反击战。

战前,李光弼在靴子里插了一把利刃:今日决战,倘若不胜,你们战死我就用这把刀结果自己,绝不会让你们单独赴死!同时他又叫来督战队:谁要是退却立斩于阵前!

决战中将军郝廷玉由于战马受伤被迫撤退,督战队提刀就要砍杀郝廷玉。郝廷玉解释:马中了毒,不是我避战。李光弼喝令:换马再战。

仆固怀恩父子抵抗不住,刚刚退下来就看见督战队提刀奔过来,于是父子俩又咬牙冲上前线。

就这样,李光弼以铁血精神打败了叛军,挫败了敌人占领河南挺进潼关的企图。

叛军无法西进,于是改变了战略意图,把目标对准了富庶的江淮地区。从上元二年起,李光弼又统帅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节度使,转战于江淮之间。

除了对付安史叛军外,李光弼还要对付大量的农民起义军。经过两年的艰苦鏖战,广德元年正月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终于彻底被扑灭。

这场战乱历时八年,李光弼从头到尾都是平定叛乱的主力,由此被后人以“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这一点连两次再造大唐的郭子仪都自愧不如。

可是跟郭子仪晚年享尽富贵和荣耀不同,李光弼却在徐州郁郁而终,且差一点身败名裂。

原来,李光弼遭遇了和郭子仪同样的困境:被鱼朝恩、程元振等太监所构陷。由于害怕遭到迫害,李光弼作出了一个饱受诟病的决定:拥兵自重,不听朝廷调遣。

广德元年,仆固怀恩引吐蕃入侵,唐代宗逃离长安,导致大唐差点再度灭亡。危急时刻,唐代宗数次派出使者,对李光弼好言宣慰,希望他能出兵拯救危局,可李光弼居然按兵不动。

而郭子仪呢,却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他只率领十几名随从就踏上了募军救国之路。郭子仪历经艰辛克复长安,又不顾年事已高,率领大军西进以彻底消灭吐蕃人的威胁。

这个期间,郭子仪一面对外征战,一面还要遭受鱼朝恩的背后捅刀和唐代宗的猜忌。有一年,鱼朝恩竟然派人挖了郭子仪的祖坟。

那时候郭子仪几乎控制了大半兵力,朝中很多人都直言:如今天下您说了算,甚至暗示他行废立之权。事实上,以郭子仪的势力改朝换代是件非常轻松的事。可郭子仪不光不追究鱼朝恩的责任,而是率军回师,向唐代宗检讨自己的过失。

这种心怀天下的大局观,这种对皇帝的赤胆忠心,这种以德报怨的胸襟气度,放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都寥寥无几。

与之对比,李光弼就狭隘了很多。唐代宗重新回到长安后,丝毫没有责怪李光弼,又多次派使者宽慰他,还不断给他的母亲、弟弟施恩,希望李光弼能回心转意。

可李光弼却始终没能掉转船头。

他的这个举动消耗了经年累月积攒起来的人望,部下开始与他离心离德,甚至公开抗命。这是个相当危险的信号,李光弼为此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恐惧之中,并因此一病不起。

广德二年七月,李光弼在抑郁而终,享年56岁。唐代宗虽然没有计较李光弼,但在评定功勋时,仅将他列为二等。

原本李光弼的功勋在郭子仪之上,结果却名利双失,人家老郭不仅被后世封神,一直活到84岁,可谓名利双收。

这个让人一声叹息的结局,固然跟唐肃宗、唐代宗的猜忌,以及鱼朝恩、程元振的陷害有关,可是政治原本如此,当你走上巅峰之际必然会遭受风霜雨雪,那才是考验人生大智慧的战场。

李光弼的军事才华无可挑剔,却在人生格局上远不及郭子仪。

郭子仪和李光弼同为兴唐名将,功勋不相上下,而人生结局却相差很大。郭子仪在85岁那年安详离世,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奇迹;而李光弼却在57岁那年抑郁而终,心中始终有遗憾。如此的反差,怎能不让人唏嘘不已。

若论在安史之乱中的战功,郭子仪是逊于李光弼的,李光弼在史书上被认为“战功推为中兴之一”。而且就前半生的人生经历来说,李光弼是比较顺遂的,即便打了败仗,也并没有受到影响(既没有解除兵权,也没有降职),但郭子仪则坎坷的多,他数次被解除兵权、降职,好在郭子仪始终忠于朝廷,心胸豁达,具有远见卓识,被认为“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

郭子仪比李光弼大十一岁,李光弼能在安史之乱中崭露头角,还是源于郭子仪的推荐。在冯梦龙的《智囊全集》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大意是安思顺在任朔方节度使的时候,郭子仪和李光弼都在安思顺的军中担任牙门都将,但是两个人互相看不顺眼,即便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也是互相瞪眼,恨不得对方立刻消失不见。后来郭子仪接替安思顺做了朔方节度使,李光弼怕郭子仪打击报复,想离开却又不敢,一直在犹豫。不久,唐玄宗让郭子仪率军出征,李光弼见不能再犹豫了,就面见郭子仪,说:“我情愿一死,只求你能赦免我的妻儿老小。”而郭子仪快步走到李光弼面前,扶着李光弼的肩膀说:“现在国家正在遭受战乱,皇上也迁往别处避难,没有你的帮助,我又怎么能打胜仗呢?现在不是心怀私怨的时候啊。”

这个故事的真假姑且不乱,但两个人的对对话中不难看出两个人的性格。李光弼正直、刚强,但过于看重自己的权势;而郭子仪在国家面前,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在乎身外之物。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因功获得食实封2000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于凌烟阁。这是无上的荣耀,当然伴随着荣耀而来的还有宦官们的羡慕嫉妒恨,鱼朝恩和程元振都害怕李光弼战功太卓著而威胁到自己,于是开始排挤李光弼。李光弼曾亲眼见到郭子仪是怎么被鱼朝恩害得失去了兵权,也见识到了程元振是怎么把来瑱害死的。于是李光弼格外忌惮宦官们。

当时大唐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把大部分的兵力都调离了原来的重镇,河西、陇右军也被召回平叛,以至于和陇之地空虚,吐蕃趁虚而入。而宦官程元振隐瞒军情不报,最终代宗不得不跑去了陕州,然后下令让李光弼到陕州护驾平叛,但是李光弼惧怕宦官们给他使绊子,竟一直拖延出兵,代宗又重新启用郭子仪,赶走了吐蕃。代宗回到长安后,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而李光弼再一次寻找借口拒绝赴任,反而带兵回了徐州。即便代宗召李光弼入朝,李光弼也拒绝了。

李光弼的做法不过是在保护自己,坚守在自己的地盘上以免被宦官陷害,但这种行为落在别人眼中就是拥兵自重。昔日信服、拥护他的那些老部下渐渐也不再敬畏他、服从他,这让他更加苦闷,终于在764年病逝。距离安史之乱被平定不过一年半的光景。

反观郭子仪,无论兵权在不在,官职在不在,他都不在乎,至少表现出来的是不在乎。只要皇帝需要他,他永远都在,平定安史之乱有他的功劳,后来他又退吐蕃军,平定仆固怀恩叛乱,退回纥兵等等。代宗怀疑他,他就把肃宗给他的一千多件诏书全部呈给代宗看,以证明自己的忠心;代宗让他做尚书令(唐朝只有李世民做过),他就坚辞不受,低调低调再低调;宦官鱼朝恩把他父亲的坟墓挖了,代宗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他就对代宗表示是他自己做的不够好,是他没有管束好自己的部下,以至于士兵们损害了不少百姓的坟墓,现在轮到他的父亲了,那也是上天在惩罚他,和别人没有关系。

这样的一个功勋卓著又为国着想,心胸豁达之人,又怎么能不被皇帝信任?所以即便他曾数次被解除了兵权,但关键时刻皇帝还是会起用他。而他,成了古代功勋极高的武将的一个特例。在宦官当政的年代居然活到了85岁。

郭子仪、李光弼,都是对大唐有”再造之功“的顶级名将。

”再造之功“,其实几乎就是“功高震主”的同义词。

所以,功成之后,郭子仪、李光弼,自然都备受猜忌,多受谗言。

安史之乱后仅一年多,李光弼就在抑郁、自责中去世了。而且,其名望还受到损失。

郭子仪呢?不但生龙活虎地又活了30年,而且,备受尊崇。

这是怎么回事呢?

先被夺权的郭子仪

郭子仪、李光弼,虽然俱为顶级名将。但就资历、地位而言,郭子仪尚在李光弼之前。

因此,郭子仪是最该受猜忌的。

在大唐收复长安、洛阳的作战中,郭子仪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

由于天下兵马元帅就是李豫,也就是后来的唐代宗,所以,郭子仪这个副元帅是实际上的总指挥。

收复两京后,李豫进位为皇太子,不再以主帅身份领兵了。

既然如此,就该副元帅郭子仪继续统一指挥接下来的平叛战争了。

然而,天子并不敢全盘委托郭子仪,只以宦官鱼朝恩“观军容”,不设主帅。

不设主帅的仗当然打不好!很快,包括郭子仪、李光弼在内的九节度兵败相州!

战后,鱼朝恩将责任推脱到郭子仪身上。

于是,朝廷以赵王为天下兵马元帅,以李光弼为副元帅,顺势夺了郭子仪的兵权。

此后数年,郭子仪都没有掌兵。

打仗的时候不以郭子仪为主帅,仗打完了却把责任推在郭子仪身上,郭子仪的处境可想而知了。

然而,“子仪虽失兵权,无少望,有心于唐”,虽然遭遇不公平待遇,但一句怪话都没有,一点把柄也没有给人抓住。

762年,李光弼、仆固怀恩兵败邙山,洛阳、河阳再失守,形势危急。

唐肃宗又急急忙忙请郭子仪出来镇河东,安定形势。

然而,肃宗去世后,拥立代宗的宦官程元振再进谗言,郭子仪再次被夺了兵权。

这一次,郭子仪被派去担任肃宗山陵使,督修皇陵了。

这段时间,安史之乱仍没有被平定。李光弼、仆固怀恩等重将依然受到重用,在外领兵。

而郭子仪,则成为各类谗言的“火力聚焦点”,情况十分危险。

郭子仪自救

此时,仅靠谨小慎微,不说怪话是不够的,还要自解!

郭子仪知道,一般的谗言虽然可恶,但不能置他于死地,唯一可能给他带来杀身之祸的谗言,只有一件···

原来,肃宗时,张皇后,多次怂恿肃宗废掉李豫,另立太子。

最后,在李辅国、程元振等人的帮助下,李豫才得以顺利登基!

其后,李豫、程元振又是以暗杀的手段除掉李辅国,才夺得大权!

显然,如果程元振进谗,将郭子仪与张皇后或李辅国扯到一起,那郭子仪几个人头都不够砍的!

因此,郭子仪主动将肃宗给他的诏书一千余件全部呈给肃宗,以示忠心。

代宗十分感动:使重臣忧虑,我很惭愧,请您今后不要再担心了!

此后,虽然郭子仪仍然没有掌兵,但性命之忧暂时没有了。

很快,情况变化了。

受打压的名将们

尽管一直担心武将跋扈,但安史之乱未定,朝廷与武将们的矛盾还能掩盖住。

随着安史之乱基本平定,朝廷与宦官站在一边,依靠程元振等宦官,打压众将。

襄阳节度使来瑱,因为得罪程元振,被杀!
同华节度使李怀让,因畏惧程元振陷害,忧愤自杀!

功劳仅次于郭子仪、李光弼的仆固怀恩,也受宦官谗害,被逼反!

此时,不但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这样的帅级将领情况危险,就连其他统兵节度使也备受打压!

当然,总体上,李光弼的情况仍然远好于郭子仪。

平叛之后,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备受尊崇。三月,天子又赐其铁券,绘其图于凌烟阁。

相比之下,郭子仪仍在督修肃宗陵墓,冷冷清清且依然受尽谗言。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使双方的命运逆转。

挺身而出的郭子仪与拥兵不救的李光弼

763年正月,安史之乱平定。

然而,大唐重兵,皆在河北、中原,关中空虚。

当年冬,吐蕃趁虚而入,一举攻破长安!天子出逃!

无奈之下,朝廷只得紧急调各将勤王!

李光弼,也接到了赶赴陕州行在的命令。

然而,李光弼与其他将领一样,此时,都有借机报私仇的想法。

众将被迫害,多是由于宦官程元振,大家都恨透了这个狗宦官。

此次,吐蕃来攻,也正是由于程元振用事误国,不将情况汇报给天子,吐蕃才得以一举袭破长安!

因此,李光弼等拥兵大将,各自拖延不进。

而挺身而出,救场子的,反而是手上已经没有兵权的郭子仪!

朝廷想到了已经被夺兵权的郭子仪,遂任命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令其救场!

郭子仪已经被夺兵权多日,部曲散尽,哪有什么兵马?

然而,郭子仪领命即出,带着二十余人出发,开始勤王!

郭子仪虽久不掌兵,但威名仍在,想办法收集周边军马,并虚张声势:郭子仪率大军来长安勤王了!

吐蕃不敢与战,退了长安。

唐代宗回到长安,握着郭子仪的手感叹:我就是用你用得太晚了,才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呀!

于是,郭子仪也被赐铁券,其像也藏于凌烟阁。

此难中,郭子仪、李光弼不同的表现,使二人的境遇发生了逆转。

李光弼之死

李光弼拥兵不进,朝廷十分不满。

然而,朝廷也不敢问罪李光弼,只是任命其为东京留守,让他去洛阳,以监视其举动。

但是,李光弼疑心重重,不敢赴任,反而率军回到徐州,试图获取江淮财赋以自用,似有割据之心。

朝廷遣使到徐州宣慰,以宽其心;郭子仪将李光弼的母亲送到长安居住,并后代其弟,也想宽其心(未必不是以其家属为人质)。

比起与朝廷的的微妙关系,其手下对李光弼态度的转变,则更使李光弼陷于被动。

安史之乱时,李光弼以忠义统军,深得众心。

如果只是宦官进谗,众将未必不与李光弼站在一起,同进退。

然而,如今,李光弼先是拥兵不救,后又不敢入朝,其曲已在己!

因此,田神功等将领不再对其敬畏,使李光弼更加被动!

忧郁之下,李光弼提前向朝廷进程遗表,自述其志,言中不乏自责、抑郁之情。

764年七月十四,李光弼在忧郁、自责中去世。

留得青山在

李光弼走了,但只是先走一步。

郭子仪的处境,依然很危险!

此后,鱼朝恩继续不断陷害郭子仪。

宦官整人,手段多得很,而且不顾大局!

或许是为了逼郭子仪做出出格之举,鱼朝恩在郭子仪领兵抵御吐蕃时,派人挖了郭子仪父亲的坟!

如此大仇,谁能忍得住?

大臣们都担心郭子仪会造反!

然而,郭子仪没有回应,在回到长安后,见到代宗时,只是说:我带兵时,不能禁止将士挖人家的坟,现在别人挖了我父亲的坟,也是报应吧!不是有人和我过不去!

被人挖了父坟,居然表态不追究···

后来,鱼朝恩宴请郭子仪。

身边人劝郭子仪:鱼朝恩必然借机加害你!请让我们跟您一起去!

郭子仪却拒绝众人之请,只带家童前往。

鱼朝恩奇怪:您的随从怎么这么点人?

郭子仪答:有人说您要陷害我,我不信。

鱼朝恩居然感动得哭了:若非您是长者,能不起疑心吗?

郭子仪不但对正位高权重的宦官忍让,还注意防范仍未掌大权的“潜在小人”。

后来,郭子仪被尊为“尚父”,尊荣已极!

他生病时,百官依次来探望。

卢杞来探望时,郭子仪提前让侍妾退下。

家人问其缘故,他表示:卢杞长相丑陋且心底险恶。他探望时如果侍妾见其相貌笑了,那将来卢杞大权在握,必然报复我家!


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郭子仪正是如此!

靠着忍让与预判,郭子仪在风言风语中屹立不倒,直到八十五岁病死于家。


功高震主之人,遇到兔死狗烹的结局是大概率事件。

何况,他们遇到的是亲眼见证过安禄山叛乱,对武将敏感、畏惧到极致的代宗、德宗呢?

李光弼的结局,是正常的。比之汉代周亚夫等其他名将,能得善终还算是幸运的了。

而郭子仪的好结局,则靠的是自己异乎寻常的忍让与豁达。

正是他的忍让与豁达,不但使自己得以善终,还为大唐的稳定立下了大功。

他屡抵御吐蕃,重建大唐在西北的防御体系,又率军平定周智光等叛乱。

可以说,大唐能平定安史之乱多赖郭子仪;能从安史之乱中缓过气来,也多赖郭子仪!

否则,以代宗、程元振、鱼朝恩等人的品性,元气大伤的大唐要想外拒吐蕃、南诏,内维持基本稳定,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有郭子仪这样的良将贤臣,是大唐之福。

从李光弼和郭子仪的历史相关文章中,可以看出:李光弼为人正直,但心胸狭窄。而郭子仪则心胸宽广,会看局势,能做有拿起放下之情。这两人虽各为军中主将,但由于性格不同,结局就不同。


郭子仪太会做人,李光弼是个老实人。这就是两个人后来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

安史之乱时期,帮助大唐平定叛乱的将领当中,比较出众的就是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这其中李光弼的功劳,甚至还比郭子仪要大。

历史上对李光弼的赞誉,那是数不胜数的:

凡言将者,以孙、吴、韩、白为首。如光弼至性居丧,人子之情显矣;雄才出将,军旅之政肃然。以奇用兵,以少败众,将今比古,询事考言,彼四子者,或有惭德。---《旧唐书》

《旧唐书》认为,凡是谈到用兵的大将,就算孙武、吴起、韩信、白起这些世间名将,比起李光弼来,也是有些汗颜的。

光弼用兵,谋定而后战,能以少覆众。治师训整,天下服其威名,军中指顾,诸将不敢仰视。初,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新唐书》

《新唐书》认为,李光弼能够以少胜多,谋定而后动,所以总能够打胜仗,在各路节度使中,威望非常高。虽然和郭子仪齐名,但是论战功他是第一名。

由此可见,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至少不比郭子仪的表现差。可是两个人的结局,却有很大的差距。


一、郭子仪的结局:

那就不用提了,郭子仪一直被唐朝重用到实在是走不动路为止。78岁的郭子仪依旧可以披甲上阵,帮助唐代宗赶走吐蕃的兵马,将唐代宗接回长安。

83岁的郭子仪,被唐德宗封为太尉,兼任中书令。甚至被赐号为尚父!食邑也增加到了2000户。虽然失去了军权,但是地位被推到了巅峰。

85岁的郭子仪去世以后,被追赠为太师,并且配飨代宗庙廷。唐德宗本人为此给自己放了5天假,亲自给郭子仪送葬。

可以说整个唐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能够得到这种殊遇的大臣,一双手绝对是数得出来的。你说郭子仪的结局咋样?


郭子仪有8个儿子8个女儿,号称是“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也就是说郭子仪的8个儿子和7个女婿,全都在唐朝得到了显赫的地位。

大儿子郭曜先封为太原郡公,后来袭封代国公,死后更是赠太子太傅。二儿子郭旰,在安史之乱中战死。三儿子郭晞,被封为赵国公,死后赠兵部尚书。

其中最出名的是六儿子郭暧了,这哥们运气好,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所以他是唐朝的驸马。醉打金枝就是这哥们搞出来的,他袭封代国公,死后赠太傅。

郭暧和升平公主的女儿,嫁给了后来的唐宪宗李纯作为贵妃。后来生下了唐穆宗李恒,在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包括唐宣宗五代皇帝时期,都是掌权太后。

郭子仪的孙子们,在唐朝也是显赫一时。他们家的子孙后代,到了明朝依旧还是比较兴旺发达的,这可都是老郭当年的功劳。


二、李光弼的结局:

在平定安史之乱以后,李光弼的确得到了不少嘉奖。首先他的食邑也是2000户,和郭子仪相当。其次他的一个儿子被封为三品官,此外他们家还有铁券。甚至给他画了张画挂在了凌烟阁之中。

可惜在吐蕃兵马攻入长安以后,李光弼没有赶去搭救唐代宗。而且在唐代宗请他入朝的时候,他也不敢入朝。因此不少人都认为李光弼有反心。

这让李光弼很抑郁,最终在57岁的时候,就抑郁而终了。此后唐代宗评定将帅功劳时,将李光弼评为二等,唐德宗时期评为次等。

李光弼有3个儿子,长子李义忠做到了太仆卿,可惜早逝。次子李象也做到了太仆卿。三子李汇是最有出息的,做到了泾原节度使,死后追赠工部尚书。

此外李光弼还有个孙子叫李黯,做到了景州刺史。相对来说,唐朝对李光弼的子孙,还算不错。不过跟郭子仪的子孙比起来,那就差太远了。


三、郭子仪很会做人,李光弼太老实了。

郭子仪是历史上少有会做人的名将,过去有秦始皇的大将王翦,可以与之比较。郭子仪知道有人担心他手握兵权,有造反的可能。

毕竟安史之乱已经把唐朝皇帝们给搞怕了,所以郭子仪每次打完仗回来,立刻就先把兵权给交了,二话不说回家享福去!

等到皇帝遇到麻烦了,这哥们立刻又蹦跶出来,带兵上阵,一顿操作击败对手,挽救唐王朝,随后再次上交兵权。


所以说,唐朝皇帝对谁都不放心,唯独对郭子仪是一百个放心。郭子仪也因为卓越的能力和会做人的态度,得到了一生的荣耀。

反观李光弼就不同了,这哥们就喜欢带兵,除此之外没什么其他爱好,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他不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唐朝皇帝们之间的关系。

李光弼手里牢牢掌握着兵权,而且还不敢接受唐代宗的召见,你说怎么能不惹唐代宗怀疑呢?所以唐朝的皇帝自然对李光弼要差了点。

而且就算唐朝皇帝对你足够好,你的表现也让人怀疑,李光弼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安禄山。因此这样的人行事必然是需要各种低调的。


总结:郭子仪还沾了孙女的光。

刚才提到了郭暧和升平公主的女儿郭氏,这个小姑娘了不起,在唐朝可谓是只手遮天。她掌权多年,拔高一下自己的爷爷,岂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

所以说郭子仪和唐代宗联姻这一招,绝对是保住家族荣耀最重要的一个办法。也正因为如此,李家和郭家也就成了世代密不可分的关系了。相比较而言,李光弼有个啥呢?除了生前放不下的军权,似乎啥也不剩了。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

标签

兴唐名将郭子仪李光弼人生结局不同


相关文章列表

《狂飙》:颠覆自我,感悟三种人生

《狂飙》:颠覆自我,感悟三种人生

自从《狂飙》开播至今,已经过去了有三个月左右了,但是热度至今未降。只能说明这确实是一部好剧,很多人都说自己看了三遍,依然没有看够。而我也是其中一员,它仿佛有种魔力,我一遍遍地怎么也看不够。当看了几遍《...


坚持健身很久后人生会怎样?

坚持健身很久后人生会怎样?

喜欢徒手健身,02年开始,做俯卧撑,深蹲,引体向上。感觉就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家里每天打卡。一坚持就20年了。也奔三了,身边的同学个个大腹便便,希望我不会太胖[捂脸]从大学开始坚持锻炼如今有36年了...


白酒专家揭秘:陈年白酒与年份酒的区别,高度50度以上的优质酒适合珍藏

白酒专家揭秘:陈年白酒与年份酒的区别,高度50度以上的优质酒适合珍藏

“酒是陈的香”。陈年白酒,也被称为老酒,素有“可以喝的古董”之美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逐渐兴起陈年白酒“收藏热”。根据中国酒业协会《2022年线上收藏酒消费趋势前瞻报告》报告显示,目前陈年白酒收藏...


从小爱“咬指甲”的孩子,医生坦言:长大后,多半逃不过两种结局

从小爱“咬指甲”的孩子,医生坦言:长大后,多半逃不过两种结局

点点“关注”不迷路,更多精彩内容,您可以第一时间接收~无论在人群中或医学研究中,都发现爱咬指甲的人群异常高比例地患有焦虑症或口腔疾病。这两种疾病虽然表面无关,但同出于一源——咬指甲这个小习惯。咬指甲在...


惊艳味蕾!品尝江西特色小吃,体验不同口感

惊艳味蕾!品尝江西特色小吃,体验不同口感

江西省是一个有着丰富美食文化的地方,无论是传统的江西菜肴还是特色小吃,都让人流连忘返。今天,我将带您一起品尝江西的特色小吃,让您的味蕾惊艳不已! 我们要品尝的是江西的传统菜肴——南昌米粉。南昌米粉是江...


掌握自控力,成就优秀人生

掌握自控力,成就优秀人生

《延迟满足》,沃尔特·米歇尔著,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2月。持续半个世纪的“棉花糖实验”我不是天生就有自控力,我的学生和我的孩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