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家

导航菜单



当前位置: 首页  /  儿童  /  正文

解开孤独症“异样”背后的谜底:医生揭秘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

阅读:32

解开孤独症“异样”背后的谜底:医生揭秘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

孤独症孩子往往具有漂亮的外表,健全的四肢,然而,他们缺失的是人最为本质的属性——社会性。

“我家孩子两岁之前感觉挺正常的,也很聪明,到了两岁以后就不行了,不管是和邻居家的孩子还是和幼儿园的孩子比,都觉得不一样,而且越来越不同了。”很多孤独症孩子的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我们说孤独症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发展障碍,这个问题并不像某些先天性缺陷那样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能表现出来。很少有父母能够在孩子一岁之前发现孩子的异常,就算是专业的医生也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还是要等到达到一定的年龄才可能明显地表现出来孤独症的特征,这个时点就是3岁左右,也是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孤独症的比较可靠的时间。

因为3岁左右是一个正常孩子自我意识、社会情感、同伴关系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而孤独症孩子却明显地停滞了,偏离了正常的社会化轨道。

那么,这些孩子到底丢失了什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我家孩子与别人不一样

我们说,孤独症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障碍就是医生诊断的标准,也是康复训练要矫正的问题点。

在2岁之前的早期发现主要依赖于父母和社区保健医生,一般来说从10个月左右开始,一些孤独症的早期症状就开始显现。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孤独症孩子与普通孩子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 3个月时:正常孩子在大人逗时会微笑,与人有对视,观察他人的脸部,眼睛会随着物体移动;而孤独症的孩子却基本不会微笑,并且不会注视别人。
  • 6个月时:开始分辨熟人和陌生人,喜欢妈妈的拥抱,叫名字会回头,大人说话会咿呀的回应;而孤独症的孩子却叫名字无回应,好像没听到一样,对家人表现冷漠,对母亲的离开没有反应。
  • 9个月时:喜欢与人玩互动游戏,能够学会如何玩玩具;会通过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如哭和笑;而孤独症的孩子不理人,只喜欢一些物品,不会正确的方法玩玩具。
  • 12个月时:能理解简单的词汇,如要,给,吃,能听懂自己的名字,喜欢躲猫猫游戏;用摇头表示不愿意,挥手再见;而孤独症孩子听不懂别人的话,不会用点头和摇头表示肯定或拒绝,不会玩装扮游戏。
  • 18个月时:模仿大人的声音和行为,有意识的叫爸爸、妈妈等,可使用简单的词互动,执行简单指令;会用食指指认东西;而孤独症的孩子不会说话或只能无意识的发声,不会模仿别人,不会表达需求,不会指物。
  • 24个月时:喜欢小朋友,会说熟悉人的名字,说短语,听从指令,会安慰他人;而孤独症的孩子喜欢独自玩耍,不关心周围人,语言发育落后,不听指令。
  • 36个月时:能够与人交流,使用你,我,他,能听两到三步指令,会玩角色扮演游戏,有丰富的情感表达;而孤独症的孩子不能主动语言表达要求,只会重复别人的话,不会使用你,我,他;对其他孩子不感兴趣,只会自己玩,不与他人分享。

儿童发展研究医学专家表示:

一岁以内的婴儿也有社交行为,孤独症的早期表现往往不是异常行为的出现,而是正常发展行为的缺失。

所以说,作为父母务必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达到了“成长历程碑”,从而及时发现孤独症的早期表现,一旦发现孩子的异常请不要等待,尽快找医生进行专业孤独症筛查和评估。

早发现、早干预是孤独症幼儿的父母首先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异常表现背后的真实原因

自从孤独症被人类所发现直到今天,它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包括科学家、医生、家长甚至孤独症者自身,都在发出同样的疑问: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孤独症?为什么每个孤独症孩子却都那么的不一样?”

这里需要告诉大家一个现实,这就是截止到今天,导致孤独症的“元凶”仍然没有被找到,全世界科学家和医学专家的大量研究结果却并没有指向哪个特定的因素,孤独症的原因仍然是个迷。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被认为可能的因素,这些研究成果不具有普遍性,分享给大家,帮助父母们更深入的了解孤独症。

首先,最著名的就是“冰箱理论”,这个提法认为孤独症是因为家长且尤其是母亲的冷漠和刻板的养育方式造成的,是一种心理疾病。这导致很多母亲在孩子被诊断患有孤独症以后遭到来自家人以及社会的批评。在美国曾经有不少母亲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和悲痛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后来,人们经过多年的研究证明,孤独症与智障、脑瘫、癫痫等疾病一样,有着复杂的生物学基础,起源于大脑神经系统异常的先天性疾病,而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更不是母亲的冷漠和家庭教育的刻板造成的。

如今,随着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越来越多,人们普遍对孤独症的了解在慢慢增加,也有越来越多的病因研究和推测理论涌现。

  • 电子产品论:认为孤独症的发生与婴幼儿时期看电子产品过多有关,比如电视、手机,然而这个观点仍然是一个心理学观点,并没有获得医学界的认同;
  • 独生子女论:认为普遍的独生子女家庭是孤独症高发的主要因素,这个说法仍然是一个心理学范畴,没有明确的基础性研究结果支撑;
  • 家庭溺爱论:认为家庭对孩子的过度溺爱造成了孩子的发育迟缓甚至停滞,这样的提法遭到了众多家长的不屑一顾;
  • 语言差异论:认为家庭中如果有不同的方言可能导致孩子接受信息障碍从而造成孤独症;

上面这些观点的共同错误就是把孤独症看做是一个心理疾病。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孤独症”就是性格内向或封闭自我,因此才得到上述的错误认识。

其实,只要接触过孤独症孩子的人就会懂得,这些孩子的行为表现与性格、封闭根本没有关系,孤独症的孩子也不是妈妈和家庭没有养育好的结果。

近些年来,还有一些科学家正在从非心理学领域展开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可能的观点:

  • 基因和遗传异常:这个是被认为可能性最大的因素,尽管父母没有孤独症的表现,但是遗传基因有些小问题,并把这个遗传给了孩子;或者在胚胎长大的过程中受到了外部环境影响导致基因表达出现问题。
  • 外界的环境因素: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空气污染以及电子辐射、病毒感染以及杀虫剂残留等因素可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胚胎的发育,从而导致孤独症孩子的产生。
  • 婴幼儿疫苗影响:虽然主流医学界已经否认了这个因素,仍有部分人士保留观点。
  • 重金属水平影响:然而这个观点在大多数孤独症孩子的样本中没有得到证实。
  • 肠道消化病问题:有学者在研究儿童肠道或消化系统疾病与孤独症的必然性,尚无定论。

总的来说,对于孤独症的成因,通常的解释认为是某些未知环境和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正常的基因发生了异常,引起人体神经系统出现了问题,从而表现出孤独症的症状。

这样的孩子到底如何拯救

曾经听到一个孤独症孩子的父亲雄心壮志的说:“我计划用3个月的时间把孩子的问题训练好,每天安排了10小时的强化训练,然后让孩子去普通小学,你觉得怎么样?”

还有一个母亲,我们听听她的经历:“儿子3岁时就被诊断为孤独症,后来我们一直带着孩子去各大医院治疗,找了无数专家,没有去过训练机构,总觉得这个病医生都治不了,训练能管用吗?”

我们看,上面两位家长的做法非常具有典型性,也反映了当下实现孤独症康复目标的两种思路:

  1. 将孤独症作为普通疾病对待,借助医生的手段实现康复目标。然而,至今我们的科技仍无法单纯通过药物来实现孤独症的康复。
  2. 在大脑尚未成熟前通过训练改善发育和功能,通过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可行的方案。

然而,国内外对于孤独症康复训练的研究还处于探索性的初级阶段,距离训练的科学化和高效化,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首先,孤独症的康复训练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正确的训练方法和时间的积累。同时,需要依据孩子的心理发育规律开展,毕竟每一个孤独症孩子的情况都是不同的。

其次,家长才是康复训练最重要“老师”,家长能坚持多久,孩子就能走多远。康复的最佳方案就是机构强化训练和家庭生活训练相结合,在特训老师指导下,由家长开展日常生活训练为主,机构训练为辅。

再次,孤独症康复效果取决于孩子的先天性障碍程度和后天的训练条件,包括智力损伤、障碍程度、干预年龄以及训练方法和训练时长等。

最后,康复训练需要全方位的,从情感引导,到异常行为,再到智力发展和语言发育,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根据孩子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侧重,让孩子能够融会贯通,从整体上促进孩子的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您的孩子有被怀疑是孤独症吗?你又有哪些困扰呢?欢迎留言探讨,关注大赛爸爸说,让更多的父母在育儿的路上不焦虑!

标签

父母孩子医生帮你解开孤独症异样背后谜底


相关文章列表

【专家解读】无需大吼大叫!父母学会这几招,孩子自动妥协

【专家解读】无需大吼大叫!父母学会这几招,孩子自动妥协

文丨萱妈(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人所有,欢迎妈妈们转发分享)儿子吵着要吃饺子,亲妈“狮吼功”吓坏孩子,婆婆一招做法很机智小林在家包饺子,三岁的儿子坐在一旁陪妈妈,在小林包饺子的过程中,儿子却突然吵着要吃...


孩子成长,让父母充满欢乐和爱意

孩子成长,让父母充满欢乐和爱意

为人父母,难免自以为拥有更多人生经验,自以为比孩子懂得多。于是,以爱之名生出许多的碎碎念。其中不乏一些美妙智慧,另一些则不尽然。《天空,不一定是蓝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的可爱之处就在这里。牛爸爸...


【快要7岁的孩子还不放心独自外出玩耍?父母须知的重要事项】

【快要7岁的孩子还不放心独自外出玩耍?父母须知的重要事项】

01我想,对于父母来说,最大的担心就是孩子的安全问题。我也一样。尽管我家孩子快7岁了,但是每次孩子出去玩,我都陪着,哪怕是在我们小区,也不例外。这样的情景,不仅仅是发生在我们家,应该大多数的家庭都这样...


探秘现象背后的原因,揭开孩子为何对妈妈失去兴趣的奥秘

探秘现象背后的原因,揭开孩子为何对妈妈失去兴趣的奥秘

原因很简单,妈妈常犯的10个错误。图文来源:伊然妈咪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耳朵失声,嘴呼吸隐祸生——探寻孩子听力失常背后的秘密

耳朵失声,嘴呼吸隐祸生——探寻孩子听力失常背后的秘密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通讯员 赵东吉慧6岁男童明明一睡觉就打呼噜,家长一直未引起重视,直到孩子听不见了,带到医院检查才发现......


揭秘:孩子抽动症背后家庭的失明与误解!

揭秘:孩子抽动症背后家庭的失明与误解!

“好习惯不学,净学些坏毛病!”“不要眨眼睛!又玩手机了吗?”“跟谁学的?不要噘嘴巴!”......面对孩子的这些坏问题,我经常会......


友情链接